如何判断强竞品的关键词是否可以抢夺
很多运营一上来就说分析竞品,就是关键词反查。我认为这是第三步,想要判断我们是否有关键词的优势,以及竞争情况是否允许,通常分析竞品这么做:
1、分析竞品价格策略、Review和整体产品竞争力
2、分析流量结构
3、分析关键词
首先,竞品策略和竞争力
1、价格,看几个维度
(1)和同行,和我自己对比如何,如果竞品价格偏高,看竞品是否有差异化卖点,凭什么卖更高价?我们是否有价格优势?
如有,考虑后续投放ASIN可以截流该竞品(注意,分析竞品建议不止一款,至少4-5款对比)
如无,我们是否有功能优势,打的价格段可能往上移一层。怎么理解?
假设售价30-50美金,5美金一个价格段,竞品是35.99,我们是39.99,这时对标的ASIN定投就是投放40-50价格段的竞品,而不是35.99的竞品(正常逻辑),除非市场只有这一个强竞品,或者功能有非常突出的利益点,让消费者省力省心。
举个例子:
以前的充电线,USB口,充满一台手机需要8小时,后来技术升级,type-c口,快充1小时充满。这样的用户痛点和关注点打的就很精准,即使差价几美金,新技术下的产品,点击转化也会比较好。
2、看折扣和活动频率、力度,方式,模拟运营的思路
前两年我分析过一个家居品类-慢速榨汁机赛道,竞品用高额COUPON+DEAL方式快速拉动排名到BS,曾经一度被这一行的卖家说泄密太多。然现在这个玩法玩不通了,卖家又在怎么玩呢?
从价格,活动,往往能看出来:
比如Air fryer空气炸锅的赛道,直接解密两个有难度的核心点:
(1)用连环deal获得持续的deal流量和曝光
(2)通过更换父体,维护五星好评。这个大家懂的。
此外,还有其他的方式让他能够夺取BS和维稳,具体参考《BS争夺战》,后台XXX领取
3、五星Review
获取Review有很多种方式,只要是正常变体,正规合并就无需担心。如果想要暗箱操作,就要考虑多账号多店铺来布局。让主要库存的品牌账号,风险降低。
怎么降低,所有的风险操作都不放主号。正常和正规的操作也不放主号,防止后续被牵连或关联。
这个Tips是很多卖家不知道的免死金牌,看到的伙伴一定要记住。
由于信息的隐蔽性,不适合大众铺开,这里就不展开了。
4、整体产品竞争力
从产品开发的源头,运营应该就比较清晰了。所以按照前面说的,功能优打同价格下的功能,价格优打上一层级价格的竞品。结合图片的方式,从分工看:
主图负责点击
附图负责功能满足
A+负责转化
前两者很好理解,A+负责转化怎么解读呢?
A+,很多运营会把他当成另一套附图,甚至有些卖家会把附图和A+用同一套图的不同尺寸。这是非常错误的。
虽然同产品,功能相同,但是A+的使命是,增强用户对产品的信心,信任感,增强对产品带来的价值的满足感,这样才能有成交。
举个例子:
数据统计老美有60-70%天然就倾向于小型美国本土企业,而且他们对于小而美的品牌故事非常买单。
所以你看到,中国人做品牌,先做产品;美国人做品牌,先做品牌故事。
所以说,品牌故事,是最具有代入感的,当地营销本土化的方式。一定要用上。
建议:
参考同类产品在美国当地的本土化独立站,因为高级A+的风格,越来越往独立站靠近,要知道独立站的流量非常贵,所以每个流量都要尽可能做好转化,而独立站的视觉,往往是非常符合品牌调性的,也是符合这一品类产品,在当地用户中的调性,排版,模特,卖点等展示方式。别犹豫,做就对了。
其次,分析流量结构
流量结构是什么,包括两方面:
1、竞品的广告流量(各种广告工具之间)和自然流量的对比
比如:这款搅拌机的流量结构比较简单:
广告流量占比12%,自然流量占比26%,主要在于推荐流量,因为刚好参与了deal, 所以TD推荐流量占比总流量是62%*61.9%=38%
广告结构中,SP是主要方式,没有SB SBV,
推荐流量结构:TD主要,其次是influencer影响者视频,占比19%,客户经常购买的品牌和客户常看,后两个是难以人工干预的。但是前面deal和影响者视频,完全可以。
2、流量结构看变体的流量
变体是否有打广告,占比多少,也能一目了然,可以做什么?
(1)了解哪些变体的流量更好,自然流为导向
(2)变体的上架节奏和流量结构有关系。比如多变体的服装类,通常新品上架不会所有颜色(比如20个)都上架,只有最重要的几个颜色上架,那么上架顺序,广告投放方式
3、从流量结构变动趋势看推广节奏
这是Blender搅拌机的新品,推广1个月进入TOP100, 可以看到广告拉起1周,开始自然流出现,期间配合prime折扣推广,中间有流量断层的往往代表断货或缺货。到货后又重新推广,效果也是不错的(断货时间1周以内)。
竞品的推广节奏、基本策略,再这里就分析的很清晰了。
然后,再反查竞品关键词,分析和定对策
当分析完流量结构,聚焦SP广告,反查关键词
如何判断强竞品的关键词是否可以抢夺?
(1)当竞品核心大词自然排名低,而广告排名高,如这款新品的大部分和信达次都是如此,围绕blender的大词和二级大词:
如果竞品是头部,说明该词竞争激烈,即使Top卖家都没有办法拿到最佳自然排名,暂时避开这个词,自动广告精准否定
如果竞品不是头部,说明竞品在该词下曝光、点击后转化率并不高,可能原因是:
该词偏泛,对于竞品而言不够精准,所以词涵盖了更多的产品,导致转化率偏低——不建议打,比如前期blender这个词,除非预算足够就一起
竞品价格、review在同类品中优势不算明显——此时如果我们自身产品优势:包括产品有不错review基础(不低于竞品)上+产品比竞品价格低10%左右去抢位:定投,SD等打在竞品下面,看转化情况
(2)长尾词或者二级大词
通常第一时间就要打,确保筛选出高转化的词,作为后期精准的对象,多累积这类精准词,也能提升大词的权重。
比如blender for smoothies, ABA排名5w内的词先打,看转化再调整
(2)自然排名首页,广告排名也打在首页
头部产品卡位
冲销量,提升排名
这两种情况又分别可以细化分析:
头部产品卡位:即占住广告位,防止竞品打上来。头部产品关键词的CPC相对其他产品更低,转化更高,所以以更低的成本占住广告位
抢占头部提升排名:在首页出现更多的位置,甚至出现霸屏,曝光更高,点击量也更多,从而拉动销量上涨,提升该关键词的自然排名和权重
评论0